双色水墨印刷开槽机 https://www.bjweizhifu.com/com/13603172377/ 中新社北京3月27日电(记者陈溯)本周末,中国北方地区再次出现大范围沙尘天气,7个省份遭遇沙尘暴侵袭。2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 本月中旬,中国北方刚刚经历了“近十年最强沙尘暴”,多地PM10“爆表”,其中北京市多个区域PM10浓度一度超过9000微克/立方米。与上一轮沙尘天气相比,本轮沙尘暴影响程度如何?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本轮沙尘产生的原因与上一轮类似,沙源地都主要在蒙古国,主要是蒙古气旋和冷高压的配合,刮大风起沙,沙尘升至空中接着传输。但本轮蒙古气旋和冷高压的强度弱于上一次,大风的极端性稍弱。“整体来看,与3月14日至18日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相比,此次沙尘天气过程强度略弱,沙尘暴影响位置偏东,强沙尘暴范围偏小。” 据中央气象台预报,27日后半夜至28日凌晨沙尘将抵达华北平原,北京、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等地将出现明显沙尘天气。北京市于27日午间启动气象灾害(沙尘)Ⅳ级应急响应。 从常年看,3-5月是沙尘的高发期。然而中国北方地区已多年没有发生“黄沙漫天”的强沙尘天气。此外,据气象部门统计,今年以来影响中国的沙尘天气过程比常年同期明显偏多。今年沙尘天气为何强发多发? 国家气候中心首席专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兼职教授任国玉向中新社记者表示,今年沙尘天气比往年强度大频次高主要因为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的沙尘源区,晚冬和春季降水异常偏少,蒙古国南部和内蒙古西北部比常年减少达100%,由于降水少,春季气温也偏高,气候异常干旱。在这个背景下,加上春季温带气旋活动引起大风,很容易把因为干旱产生的干土或粉尘吹扬起来,进入偏西北气流,带到华北等地。 面对再次“返场”的沙尘暴,人们不免忧虑,未来沙尘暴天气是否会成为常态?中国是否进入了沙尘暴“多发期”? 任国玉表示,一般来说,北方沙尘暴主要发生在春季,未来一个多月形势不容乐观。从长期趋势看,中国是否进入沙尘多发期、今后春季沙尘暴是否会频发,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他表示,根据观测,过去60年来,受气候变化因素影响,沙源区降水持续增加,风速也在减小,使得沙尘天气频次整体持续偏少,最近20年减少趋势同样明显。而今年沙源区降水异常偏少,与长期的趋势不一致。 “今年初至今的沙源地干旱主要与冬季风强、冷空气异常强劲有关,主要还是一个年际气候异常现象,即一种正常的短期波动性。由于沙尘暴观测数据序列还比较短,还难以看出这种波动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任国玉表示,今后春季也会有沙尘暴造访,但如果沙尘源区没有像今年这样干旱,影响华北的沙尘暴就不会像今年这样多。 从气温条件来看,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认为,就今春沙尘天气成因之一来看,蒙古国、中国西北地区较常年升温偏快,导致干燥裸露尘源较早出现。近年来全球温度一直在上升,高纬度地区升温幅度平均大于低纬度地区。“如果这一气候趋势更频繁发生,也可能导致强沙尘天气频次增加。” 气象专家提醒,北方部分地区将出现沙尘暴天气,公众需预防呼吸道疾病,减少外出,同时注意防范沙尘天气对交通运输的不利影响。 谈到应对沙尘天气的措施,任国玉表示,春天沙尘天气频繁,主要还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不可能通过什么手段杜绝沙尘暴。主要应对办法还是做好长期气候预测和短期天气预报,提前做好防护。此外,加强植树造林种草,或者实施生态建设或恢复工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本地扬沙现象。 相关新闻 北京又来沙尘暴,未来趋强还是减缓? 北京市气象台3月27日11时05分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预计27日后半夜至28日,本市有沙尘天气,其中28日早晨至白天有沙尘暴,最低能见度1000米左右。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琳娜说:“此次大风沙尘天气持续时间比较长,预计和3月15日那次过程差不多。”她还介绍,从28日入夜到29日上午,北京天气将明显好转,但29日下午受到偏南风影响,可能会把已经输送到南部的沙尘带回来,会有“沙尘回流”。 3月15日北京那场被网友称为的“最强沙尘暴”,来去匆匆,令人惊讶又警醒。十几天后,又要遭遇沙尘暴了。北京沙尘暴还会有吗?未来趋强还是减缓?有可能绝迹吗?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的一份报告认为,北京具备出现沙尘暴的自然条件,但沙尘暴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而人类活动是可以自控的。报告收录在《中国荒漠化治理研究》这部书中。据悉,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荒漠化治理课题组完成。科研人员行程数万里,横跨我国北方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人地关系恶性反馈”荒漠化机理学说和“禁牧移民还草”荒漠化治理政策建议。 北京具备出现沙尘暴的自然条件 北京出现沙尘暴,严格说是中国北方大面积沙尘暴的一小部分。我国北方地区每年发生沙尘暴的次数,20世纪50年代是5次,60年代是8次,70年代是13次,80年代是14次,90年代是23次,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北京自然无法幸免于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的根源是土地大面积荒漠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治理荒漠化问题,开展大规模的防沙治沙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防沙治沙工作卓有成效。然而,荒漠化“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趋势并没有遏制住。从全国来看,土地沙化面积20世纪50年代平均每年扩展1500多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左右,进入90年代高达2460多平方公里。内蒙古大草原牧草的平均高度,在20世纪70年代是70cm左右,现在不足25cm。反映了整体生态环境的恶化。 这就不得不说,北方沙尘暴的出现,很大原因是自然因素。而对于首都北京来说,也具备出现沙尘暴的自然条件。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治彦指出,从地理位置来看,北京处于我国北方沙尘暴的聚焦点。我国北方地区自西向东分布着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沙地和正在沙化的锡林郭勒草原、察哈尔草原等,它们是我国沙尘暴的高发区。由于沙尘暴可以将细小沙尘输送到自由大气层,垂直高度达9公里左右,水平输送距离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公里,而北京正处于沙尘暴移动路径的下游和沙尘暴影响可及的范围内。北京还有三大风口,即永定河谷、潮白河谷和南口关沟,来自北方地区的沙尘暴经过三大风口可以长驱直入北京城。 他认为,除了远隔几百上千公里的“沙源输送”,北京本地也有“就地起沙”的条件。北京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在气候带上亦处于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地带。北京的西部和北部系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部是平原,山地面积约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从地形地貌和气候条件来看,北京地区属于生态比较脆弱的地区。历史上,北京地区森林茂密,河水清澈。自辽代以来,北京作为五朝古都,为建造宫殿和薪材而砍伐森林,因人口增多而毁林开荒,大肆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频繁发生。北京的两条“母亲河”永定河和潮白河,因上游地区人口增多而不断破坏地表植被,将大量泥沙挟带进入北京地区,为今天北京就地起沙型的沙尘暴出现埋下了祸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宋迎昌认为,我国北方地区,特别是河北坝上地区、内蒙古中西部、晋西北、陕北榆林地区等生态恶化严重,为沙尘暴源源不断地提供沙尘源,使北京无法幸免于沙尘暴的危害。北京北部是农牧交错带,再往北是牧区。自清末以来,不断毁林开荒,毁草种地,导致沙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左右,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3%,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最大,达160多万平方公里,在上述地区多有分布。沙尘暴就是典型的风蚀荒漠化。 人地关系不协调导致土地沙化扩展 我国北方沙尘暴的形成,既有自然方面的原因,也有人类活动方面的原因,是这两种因素综合作用并形成恶性循环的结果。 从外部原因看,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暖冬现象加剧,地表蒸发加大,河流断流,湖泊枯竭,地下水位下降,大面积森林和牧草枯死,地表沙化加速,也使我们为治理沙尘暴多年以来辛勤构筑的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大面积枯死,事倍功半。我国北方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成为全球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大的受害者之一。 从内部原因看,自辽代以来,北京连续成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古都,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和南方汉民族北上的集中地。作为首都,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口,人口压力不断加大,开荒种地,砍树为薪,王公贵族、达官显要又要建造宫殿豪宅,不断砍伐周边山区森林,导致北京地区水土流失和流沙出现,平原地区冬春季节地表裸露,为北京地区流沙的出现埋下了祸根。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黄顺江博士说,我国土地沙化扩展最快的科尔沁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毛乌素沙地,在清末以前,虽然零星开垦了少量耕地,但还有大片的森林和水草丰美的大草原,地表植被状况良好。随着清朝的衰败,民间自发出现了“闯关东”“走西口”,大量移民迁入这一地带开垦耕地,以后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为解决生计而不惜毁林毁草开荒。 他拿距北京怀柔县界30公里、距北京城区110公里的河北省承德市丰宁县小坝子乡为例,该乡处于潮河源头,是北京沙尘暴的一个重要源地。原始自然景观是森林和草原。辽代仅有少量开垦的耕地,清代驻有八旗官兵,主要靠朝廷俸禄维持生计。但到清末,国库紧张,八旗官兵开始开垦耕地自谋生路。民国年间,自发迁入一些汉族居民。20世纪50年代初,有居民3100多人,耕地1.9万亩,人均6.1亩;大小牲畜9300头(只),人均3头(只);到80年代初,人口增加到5300多人,耕地2.6万亩,人均4.9亩;牲畜1.2万头(只),人均2.3头(只)。显然,30多年来,人地关系明显趋于紧张,造成的后果是沙化土地113.3平方公里,占全乡土地总面积的1/3,重度沙化面积37.3平方公里,出现大小沙丘82处,水土流失面积225平方公里,占全乡总面积的70%以上。为了生计,大量青壮年被迫远赴他乡打工。 牧区生活成本高出现“过牧超载” 在谈到北京沙尘暴的源地时,人们往往想到北京自己的“就地起沙”和半农半牧区的“土地沙化”。其实,牧区的草原退化和沙化而出现的“牧区沙源”,是第三个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李红玉说,牧区的沙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触目惊心,人们普遍认为“过牧超载”所致。我国北方牧区人口过多,生活成本高,产业单一,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养畜量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她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为例,该旗是个纯牧业旗,土地总面积22343平方公里,人口7.3万人,其中牧业人口4.2万人,可利用草场面积19687平方公里,养畜规模连续7年稳定在200万只(羊单位)以上,平均每只(羊单位)牲畜占有草场14.8亩,而草原合理的载畜量应为20亩/只(羊单位),超载35%以上。 她说,造成“过牧超载”的一大原因是牧民生活成本高。在牧区,牧民居住分散,子女上学难,小学阶段要到苏木寄宿,初中阶段要到旗里寄宿,就学成本高;吃粮也靠商品粮,因运距离远,到牧民手里粮价变高;为了解决人畜饮水,每个牧民家庭需要打机井,深度一般在10—50米,一眼机井需3万多元;牧民定居建房所用的木材、水泥、砖瓦等也靠远距离运输,建房成本高;牧民外出办事,现在很少骑马,多数购买摩托车和汽车,用油成本也很高……牧民要维持基本的生存,必须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据一些牧户反映,户均养羊(折合成羊单位,以每户4人计)必须保持在200只以上才能维持基本生存。以此推算,该旗牲畜饲养量必须保持在210万个羊单位才能维持全旗人口的基本生存。“过牧超载”,导致草原“一年退化,二年沙化,三年流沙”。该旗现已形成了一条乌珠穆沁沙带,横亘全旗的18个苏木、1个镇和2个国营牧场,总面积达83万公顷,为北京沙尘暴的一个初始源地。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铂悦新闻网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2025-05-07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