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赚钱 山东淄博,古称临淄,是战国时齐国都城,素有天下第一相美誉的管仲便是在此“辅佐桓公,一霸天下”。中材科技山东分公司便坐落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而这家公司的董事长是我国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学科带头人,南京工业大学1984届校友张伟儒,一位为人低调,儒雅谦和,不善言辞的科研型领导人。
张伟儒,现任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兼任国家工业陶瓷工程技术中心主任,国家建材工业科教委委员、北京市氮化物陶瓷国际合作基地主任,建材行业高温陶瓷膜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山东省透波功能陶瓷材料重点实验室主任,建材行业高温陶瓷膜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等。 张伟儒本科就读于南京工业大学,在准备毕业论文时,他无意间选择了氮化硅材料方向的研究,完成了一篇关于氨解法合成氮化硅粉体的论文,从此便与氮化硅结下不解之缘。 1984年,从南工大毕业后张伟儒被分配到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并进入氮化硅项目组工作,这让刚毕业的张伟儒十分兴奋。山东工业陶瓷研究设计院,行业内一般称为山东工陶院,有着深厚的历史,在那时已成为我国著名先进陶瓷研究院和集研发、检测、工程、产业、市场于一身的综合性研究院,它也是当时国内最早开发、研究氮化硅这种先进材料的科研院所之一。
当时的氮化硅项目组集结了国内一大批在氮化硅材料方面有影响力的专家,同时拥有较先进的研究测试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中,张伟儒一边通过参与项目积累经验,一边与各位前辈交流学习,最终让他收获颇丰。
南京工业大学校景 工作30多年来,张伟儒一直从事先进陶瓷、陶瓷基复合材料和纳米陶瓷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推进工作。在非氧化物陶瓷、高性能陶瓷透波材料、纳米陶瓷材料领域具备丰富的科研及产业化经验,是我国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学科带头人。 在国家“六五”至“十二五”规划期间,张伟儒作为项目负责人或主要成员承担了“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和军品配套重点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3项,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七五”、“八五”规划期间,张伟儒曾参与我国陶瓷发动机重点攻关计划,在国内首次实现氮化硅陶瓷气门500小时的连续台架试验,全面完成项目规定的各项指标;“九五”规划期间,他建设成功了第一条氮化硅轴承球工程化示范线,为现在氮化硅轴承球的大批量化生产完成了技术储备;“十五”规划期间,他在国内首次主持承担了军工重大项目高性能氮化物陶瓷透波材料的研究项目,系统对氮化物材料体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十几项发明专利,成功采用气氛压力烧结技术研制出了超大规格氮化物套天线罩,受到军方高度好评...... 这样大大小小的成就在张伟儒的科研生涯中还有很多,但每每提及这些荣誉,他总是淡淡一笑。
2004年,山东工陶院和北京人工晶体院进行整合成立中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张伟儒被调到人工晶体院任职,开启了他新的征程。 张伟儒到人工晶体院任职任职后,中材高新根据当时公司的整体战略布局以及氮化硅实际现状,同意把氮化硅陶瓷轴承项目搬到北京人工晶体院。对此,张伟儒说,这是氮化硅产业发展新的起点,包括建立氮化硅研发和产业化团队,改造实验室和生产车间,积极申报争取国家和北京市各类项目支持等等,一切都从头开始。 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晶体院氮化硅项目已建立起有多名博士、硕士的高水平研发团队,同时获得了包括国家、北京市科委重点产业化项目、军工配套项目等各类计划支持,资金合计达到2000多万元。后来,公司在北京建设完成了国内首条年产12吨氮化硅陶瓷轴承球中试示范线,这条中试线多台专用设备属于自主研发,填补国内空白,具有一流水平。
生产车间 2019年张伟儒带领公司在国内率先建立起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年产100吨高性能氮化物产业化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端氮化物产品依赖进口“卡脖子”的被动局面。如今,年近花甲的张伟儒仍奋斗在先进陶瓷事业上,他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再苦也不觉得累。”
从一名南京工业大学的毕业生,到国家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材料学科的带头人。30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张伟儒明白,坚持、传承、创新、发展对于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这份事业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铂悦新闻网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2025-05-06
请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