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bjghpt.com/ 到了嘉庆年间,留发增加四到五枚铜钱的面积。中川忠英于长崎在《清俗纪闻》一书中的绘画有这么一个场景,一侧背站立的教书先生头顶蓄发,长辫垂于后背,长度到了腰部,辫尾有发带系结。画中这位教书先生的发辫大概有四五个铜钱的面积,此时的清朝依旧执行剃发令,但发量上已经有所增加,由原来的“鼠尾”变成了“猪尾”。 清朝的辫子文化,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也算是独树一帜,毕竟独此一家,也因此就算到了今天“辫子”依旧为人所诟病。 但我今天要说,其实“丑陋”的辫子,恰恰是满人的智慧。可能我今天要说的内容,会引发许多人“不悦”,但事实就是事实。清朝的辫子其实便是为了行军打仗而留的,也许很丑陋,但远比同时期汉人的蓄发更具实用性。 今天我们在各类影视剧和历史典籍中,了解到清军入关以后,中国男性的发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剃去了传承千年的发髻,“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思想理念在强权之下变得一文不值,留下来被西方侮辱为猪尾巴,这“丑陋的猪尾巴”也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其实清朝的辫子文化有一个发展历程,他并非一开始就是“猪尾巴”那样丑陋的形象。至少在清朝前期,便不是“猪尾巴”,那个时候满洲人的头发仅有后面一小撮,称为“金钱鼠尾”。这种发式便是将头发剃光,仅在后脑勺留下一撮铜钱大小的头发,然后编织成辫且要细到可穿过铜钱中间的孔,从外形上形似老鼠尾巴,因此被称为“金钱鼠尾”。 这样的发式便于骑射,前部不留发,可以避免驭马疾驰中头发遮住了眼睛,带来危险。头后所留辫子,在行军狩猎时,也可起到枕辫而眠的作用,确有实用价值,并非“百无一用”。 ![]() |
1
![]() 鲜花 |
1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
业界动态|铂悦新闻网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2025-04-30
请发表评论